欢迎走进普陀数字文化馆

放下偏见才是自由的天空.忘记自我才是真正的艺

发布:2014-11-23 10:17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当我们在苦苦地寻找——绝妙的表现形式时,当我们在煞费苦心地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才能适合大众的口味时,当我们在处心积虑地不断斟酌——怎么样表达才更加完美时,荷兰艺术家梵高——却在肆无忌惮地发泄着心中的爱,意大利雕刻家米开朗基罗——却正陶醉在上帝的世界里,而法国画家米勒——却正在津津有味地亲吻着巴比松土壤的味道,印象派的大师们——也正在迷恋着从太阳那里发出来的色彩。他们是为了艺术吗?不是这样,他们已经忽略了自己的存在,他们已经把艺术忘得一干二净,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还会画画。

    我们的文学家鲁迅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句话除了暗示路是怎么走出来的、怎么形成的,其中还隐藏着更为深刻的内涵。也许鲁迅先生并不指望我们从这句话里觅出——除了革命的鼓动性——以外的任何其它的意味,但当他把这句话公诸于世时,此后的人们便从此很可能——把它放在锅里蒸煮和爆炒——提炼出更意外更深层的味道来。我从这句话爆炒出来的意思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一个人顺着一个方向走的次数多了也便成了路”。即是说,任何一个人,不管他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也不管他抱有什么样的理想,只要持之以恒、身体力行、不厌其烦地真诚地去做,最终一定会走出一条特色之路来。然而,仅仅懂得这一点还远远不够,还要看他选择和从事一种职业的动机如何。因为一个人的动机决定着他从事一项职业的投入程度和工作状态,影响着他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影响着他未来的成就。就拿走路来看,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人走路都抱有一定的动机,动机越纯正往往越不会注意脚下的步伐,而所谓动机的纯正实际上就是指一种“忘我”的状态——一个人把某件事情做完时,却从不注意他是通过走路这种形式实现了自己的目的,更想不起他的每一步是用什么样的姿势和形态走过来的——一种只记得目的而忘记形式的状态。从这一点来看,几乎所有的成年人都可称得上是走路行家。如果把它放在艺术上来看,以创造美为动机和目的的艺术家——在实现这一动机和目的过程中——是否也能够达到我们上述的那种“忘我”状态呢?我们完全能够从上述所列举的艺术大师的作品中体会到这种状态,那是什么?那是一种陶醉在美之中的——轻松与快乐的状态。而实现这一美的轻松与快乐状态的唯一条件却是“爱”,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会达到真正的“忘我”,也才能使一件作品散发和浮现出真正的艺术美来。

    一个搞绘画的人,我觉得深究“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个非常迫切而重要的课题。对于美,东西方无数的学者和哲人们为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各种理解和阐释都对美这个内容和概念下了无数的定义,当艺术一词与美的概念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对美的理解和认识就变得更为飘渺和离奇,人们就好象处在云雾之中,这就必然使美的概念越发使人摸不着头脑,而导致这种混乱的罪魁祸首却是“美”与“艺术”这两个辞藻的出现,它使得缠绕在这两个概念旋涡中的艺术家们——被各种各样的关于“艺术”与“美” 的标准束缚了手脚,也使得本来简单而直率的——对人与自然的一种述说方式——变得更为复杂化。为什么这样说呢?最简单的、最清晰的理由是:艺术与美这两个概念还没有被现代人大范围、大规模地炒做以前——人类的绘画要比后来的任一时期的艺术所体现出的美更具魅力,也表现的更为纯粹、直率,那些作品一直流传了上百年、上千年,一直到今天,其生命力仍然经久不衰。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以往的艺术家们从来就不知道大写的“艺术”是什么,他们只知道去述说自己心中的理想,表达自己喜欢的东西;最重要的是,那些时期的人们拥有一种超乎我们现代人的爱——对人与自然的爱,那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博爱——一种没有偏见的爱。只有拥有这种爱的人才会关心和尊重周围的一切,只有拥有这种爱的人才会去留意和欣赏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从任何一个存在的事物身上发现美的元素,唯有这种人才能消除任何顾虑和担忧——坦率、从容、赤裸裸、忘我地去“爱”,去述说他所看到的一切美。


推荐


微信号

putuowh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