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死了吗?
发布:2014-11-21 10:58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次这几天网上很热闹,除了名人的花边新闻和娱乐圈里人咬狗和狗咬人的诽闻以外,就是观念艺术家赵半狄的博文《绘画拍卖屡创天价,但绘画死了》一文引起的震动和讨论,其实赵的观点在艺术圈里已经不是新闻了,关于架上绘画和观念艺术之争在绘画圈里由来以久,往往持这种观点的人都曾经是架上绘画的热衷者,也有过西洋游走的经历,在国外走了一圈,出去时带着满腔热情的朝拜心理,到了国外却发现艺术的“国度”早已鸟枪换炮,厚此而薄彼了,于是他们回来后吹响了“绘画已死”的号角。
那么,绘画真的已死亡了吗?其实绘画不但没有死亡,而且很健康的生长和发展着,一个艺术门类的发展和死亡不是由几个所谓的社会精英说了就算的,绘画是人类历史最悠久的一种行为方式之一,在人类还处于穴居的洞穴时代,人类就已经在洞穴的墙壁上画下象征狩猎成功的猎物和对生活的美好理想,据说这是绘画最初始的起源,也就是说绘画最早的时候是人类对生活的祈祷,理想,祭祀的一种媒介,慢慢的发展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创造活动。
在人类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时期都形成了不同的绘画风格,但有一点可以看出,我们通过了解绘画演变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绘画从来就不是脱离社会,而独立具有一种所谓的“绘画精神”的创造活动,经管有很多的艺术大师为了创造一种新的绘画风格可能会和当时的时代发生冲突,但归根结底这是一种绘画审美方法的革命,而不是绘画社会属性的革命,绘画艺术和其他一切社会门类的艺术一样也发生着演变,更新,淘汰的变化,但绘画本身不会死亡,死亡的是不再适合时代的艺术形式,就象伦勃朗把光引入到油画中,达芬奇把民间的女子画在布上,印象派革新了学院派的观察方式,立体派给绘画提供了新的可能,绘画是社会审美演变的一面最直接的镜子,他的演变直接关系到很多艺术领域的审美方式,也最终影响到大众的审美眼光。
我们可以说绘画变了,但不能不负责的说绘画死亡了,说绘画死亡的人是绘画艺术的叛逃者,是不负责任的革新派,是见风使舵的投机家,绘画艺术可能在商品时代被庸俗化,被利益化,被大众娱乐化,但这不是绘画死亡的证据,说绘画死亡是有一个假设前提的,那就是绘画曾经是活着的,从绘画死亡论者的角度来看,怎样才算活者呢?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论点中最大的一点指责是绘画在一小撮商人和伪艺术家手里沦为投机和货币的附庸,因此,绘画死亡了,其实这个论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他们在抛出这个观点以后,璇即抛出自己从国外掏来的艺术观念:我的艺术不要成为博物馆,以及画廊的坐上宾,不要成为少数人家里的摆设品,不应成为利益集团投机游戏,我的艺术不是传统的有感而发,或发泄表现,我不要摆出人文关怀的姿态,或套用所谓"知识分子"的批判和冷嘲热讽.我不屑于无聊的若有所思或愤世疾俗,不再寻找框架之内的意味,我一定穿越职业化的壁垒和社会机制的艰冰,我要在艺术的疆界模糊地带,在社会现有机制的缝隙中打开空间,我崇尚身体力行,我蔑视智力游戏,我不要成为老套的思想者.我的艺术是关于"公正"的最新判决.(摘自赵半狄的《绘画拍卖屡创天价,但绘画死了!》
哦,原来说绘画死了的人,他有一套新鲜的观念要贩卖,是我的货比他的货货色更好的一种绝妙的推销,可惜我们在他们提供的观念艺术里看到了高深莫测的观念,看到了主观独断的创新,但,已经看不到美了。
绘画从来就没有他们所说的是一个独立社会的纯精神的仪式,即使有他在历史上也是灵光一闪,以少数几个天才的英年早逝而告终。绘画从来就是具有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我们不要无故的拔高绘画的意义,给他戴一个他从来没有带过的神圣的帽子,然后再自己躲在一个角落,喃喃自语说:黄金时代不再了,他堕落了,他不再是我所热爱的对象了,然后终其一生和这种失望的情绪做斗争,以自己在更少数所谓精英的圈子里受抬举而沾沾自喜。
难道不是吗?历史上绘画就是为满足他的社会属性而存在的,这种社会需求或者曾经很迫切或者曾经很淡漠,但没有了这种需求艺术创作就失去了他的原动力,洞穴时代的绘画是为满足早期人类祭祀和祈祷的需求,中世纪绘画是依附在宗教宣传上的,巴洛克和烙可可艺术是满足贵族和宫廷的审美而存在的,学院派的艺术是为了社会审美意识形态的反映,现代的印象派也是因为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一种对审美的改变而产生的变革,后来的波谱艺术更是工业化大生产本身的产物,中国的革命历史题材的绘画是为了宣传无产阶级革命而引进的一种洋为中用的绘画艺术,在历史的长河里从来就没有所谓的绘画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