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汉沽飞镲》
发布:2014-11-23 17:02 来源:普陀数字文化馆 作者:admin 点击: 次飞镲,是流行于塘沽和汉沽一带沿海渔村的民间舞蹈。它的形成与发展与当地渔民的生活密切相关。这一带的养船人家都备有一套锣鼓,每年第一次出海打鱼遇见鱼群时,各船都要展开旗子,焚香烧纸,敲锣打鼓以诱鱼入网,当地人们称之为“赶鱼”。当他们收船回港时,更是锣鼓喧天,表示满载而归,传送喜悦之情。此外,在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到船头的祈祷和初一、初二的接财神等日子,都伴有锣鼓敲打活动。而且当地群众还崇拜“三霄娘娘”、“火神”、“龙王”和管鱼的“小神爷”。过去“三霄娘娘”的庙会是农历四月十五日,正值渔民打渔的黄金季节。为了不耽误生产,除四月十五日外,又定于十月十五日作为还愿日期,于是形成了一年2次的“飞镲”出会,用以酬神和娱神活动。
飞镲表演的基本动作有:扬镲、攘镲、右掏镲、淘镲、捞月、分镲、行进掏镲、大雁步攘镲、右收腿步斜分镲、进香行进步、打墩、双盖镲打墩、背花、单过脖、分镲掏腿、上步晃镲、左侧步晃镲、左侧步双晃镲、右云手斜分镲、折翅翻花、盖撩镲、插花盖顶、交插对打、掏腿对打、对镲、反扫堂、漫头等(以上左或右的表演动作均为对称)。飞镲伴随那震天动地的大鼓大钹之声和那铿锵有力的节奏,体现了沿海渔民粗犷和纯朴的性格;那起伏的金镲,飞舞的镲缨更显示了大海的气势磅礴。如“淘镲”动作,通过表演者从胸前击镲到两臂向两侧分镲成一横线,再两臂向上直举过肩,然后两臂从前胸直下一直向后背高抬至极限,最后再从后背经前胸,顺势再将两臂向上直举,这一连续动作犹如海潮一般地起落,动作皆是大幅度地合——开——下蹲——猛然上长,对“攘镲”和“分镲”,要有“海浪翻腾”之感;“掏镲”应似“海涛声声”;突然紧接“捞月”动作,犹如“风浪骤起、船身颠簸在浪涛之上”。此外,还有“扬镲”、“淴镲”、“打墩”“背花”、“单过脖”、“掏腿”、“晃镲’、“折翅翻花”、“盖撩镲”、“插花顶盖”、“交插对打”、“掏腿对打”、“对镲”、“反扫堂”、“漫头”等。这些动作,不仅需要表演者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弓背欠腰的武术功底,讲究“手、眼、身、步”的密切配合,方可达到协调和统一。因此艺人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的表演要术,例如“扬镲”要求“背要直、膝稍弯、上下起伏要自然”;“掏镲基本功,过头要掸胸”;“打进香,先学攘,动作舒展又绵长”;对“镲花”的要求是:“伸展延长抖手腕,镲花围着浑身转”等等。常用队形有“圆圈”、“二龙吐须”、“交插”、“穿裆”、“众星捧月”等。
飞镲的伴奏乐器是1面大鼓和2至4对大铙。镲既是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打击的乐曲主要有《吵子》、《么二三》、《长量》和《进香》。《吵子》又分《吵子头》、《吵子》和《吵子尾》。《吵子头》只做飞镲表演的开头使用;《吵子尾》是打完《吵子》和《长量》后的结束乐;《么二三》是造气氛的音乐;《长量》虽然只是4拍的小乐句,但演奏时可以无限反复,鼓可以随意加花,在整个舞蹈和音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任意点打完后都可接《长量》点;《进香》是飞镲表演的核心鼓点,可以无限反复。镲一般可随鼓点击打,但舞镲表演时不必击鼓。
鼓手、击铙者和舞镲者的服饰一样,都是头扎彩色绸巾,额前系结,穿红色背心、彩裤,外罩彩衣,足穿彩鞋,舞镲者双手执镲(每人1副镲,共12人,即12副镲)。
由于塘沽、汉沽沿海渔民经常有出会活动,促使了飞镲队的形成。后随着沿海地区盐场的兴建,使“飞镲”由渔民带进了盐场,汉沽盐场四分场的飞镲会就是20世纪50年代以高家堡的人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从50年代末,艺人对飞镲进行了较大改革:从动律上加大幅度,更多地追求舞台表演艺术的特点,追求动作的统一和编排技巧。不但注意结构层次、画面调度、陪衬对比、静止亮相等艺术性,更增加了“双人对打”和“4人对打”等段落,加入了飞镲的表现力及沿海人民新的精神面貌和气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