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 浅谈海洋文艺精品创作——普陀区
发布:2021-12-20 14:19 来源:普陀数字文化馆 作者:ptwhg 点击: 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在文艺战线上勤奋耕耘,为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的构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普陀区为例,笔者对精品创作生产进行了全面调研与思考,探讨普陀区海洋文艺精品创作的发展现状,并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普陀区将精品创作生产列入重点工程,从强化领导、探索规律、整合资源、优化环境、激活机制、政策扶持等方面,全力为精品创作生产提供有力支撑,各艺术门类硕果累累,屡获佳绩。在创作上一共分为六个门类,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小品、文学、美术和摄影。在文艺创作方面一直名列全市前茅,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6年-2020年,获奖、发表和展出国家级64件,省级183件,市级157件。如舞蹈《嬉莲图》获得浙江省政府文艺最高奖“群星奖”;小品《电梯》获得第十四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金奖;歌曲《渔火》获得浙江省第十七届音乐新作演唱演奏大赛金奖;散文诗《海天恋曲》获得2010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舟山渔民夺丰收》等12幅渔民画作品入选“决胜全面小康”第二届全国农民画作品展;摄影作品《休渔时节》获得浙江省第四届群星视觉艺术大展银奖等。
1、夯实基础、搭建平台。每年保证两次业务创作会,每名业务干部谈思路、想点子。根据省文化厅要求全省文化馆业务干部五个一考核标准,每年年初列好时间表创作进度表,作品每月完成到什么程度,都要在馆务会议、业务创作会上进行汇报。以各类主题进行采风,增强精品创作感悟力,切实为精品创作生产积蓄力量。遵循创作规律,坚持每年一主题,鼓励和扶持广大文艺工作者外出采风,在每年省市创作方向的前提下,给业务干部“创作式休假”,尽量尊重每名业务干部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思路来创作文艺作品。
2、强化引导,健全机制。全力为精品创作生产优化环境,以政府文艺奖评选,充实精品生产项目源。海浪花奖评选涉及音乐、舞蹈、文学、戏剧、书法、美术等艺术门类,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展示创作成果的平台,既保证了各类文艺作品稳中有升,又发现了新人佳作,为精品创作生产提供了充足的项目源。
3、重视人才,注重培养。支持业务干部赴艺术院校学习、深造;拜师学艺,全面提升技艺。每年每个门类的业务干部保证至少一次参加省市专业培训。如以品牌工作室建设,扩大精品创作主渠道。通过个人海洋音乐工作室和个人海洋文学工作室等专业工作室,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凝聚各类文艺精英的智慧和力量,加强文艺精品的创作。
普陀区海洋文艺精品创作,作为舟山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其地位及存在意义的。
1、导向性。文艺创作作为一种文化的形式,是很容易就溶入到群众文化的体系当中去的,由此产生的导向性也是不容小觑。海洋文艺精品以海岛以及海岛人民的生活为创作素材,反映了新时代海岛人民的民俗风情,融合了海岛人民的喜怒哀乐,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是很容易被群众所接受和认可的。不是空洞的泛泛而谈,而是真实的再现,这便是海洋文艺精品的魅力所在。它可以从根本上作为一个导向性的文化标尺,给群众带来通俗易懂的政治和政策指向。
2、地域性。普陀海洋文艺精品是可以代表普陀、代表海岛的文化特色。从海边人家的风土人情到海上劳作的海韵诗意,都是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展现普陀的地域风俗。近年来,普陀区海洋文艺精品创作不仅仅是从海洋文化的角度来阐释,更是融合了普陀山的佛教文化、桃花岛的武侠文化、沈家门渔港的民间民俗文化、塘头的茶文化等等一系列表现不同面貌的文化来扩展精品内容,使其更加具有地域性。
3、带动性。各个门类协会致力于各种刊物和课程的开办,并发展了一大批非专业创作人才。这使得普陀区海洋文艺精品创作也具备了带动性的作用与意义。群众从这些作品中了解到群众文化的发展,不仅是获取一定的文化内涵,更是带动了一批具有文艺梦想的群众进行创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这样,反过来也能促进海洋文艺精品创作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近年来,普陀的精品创作生产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总体来看,对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挖掘还不够,对文化潜力的大开发还不足,一般性题材、小艺术门类创作多,大题材、大投入的经典作品少;内容创新、形式改革的作品少。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社会对精品创作生产的重视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文化精品创作生产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支撑,是一个地区对外展示实力的文化名片和精神视窗。但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背景下,精品生产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未得到各个层面的高度重视,各级还存在“经济是硬道理,文化是软指标”的习惯性思维,从而影响对文化精品创作生产的投入力度,导致一些大题材、大投入的文化精品长时间滞留于谋划阶段,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2、对于海洋本土文化的提炼和挖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根据历年来的作品数量和质量来看,普陀区精品创作在题材和内涵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文艺人才多为外地引进和年轻人,对于普陀本地的传统文化和海洋资源了解不够透彻,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提炼也不够深入,导致作品的题材比较单一,不够丰富,缺少更厚重的内涵支撑,也就无法打造出有分量的大型作品。
3、精品创作专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还需进一步提升。总体来看,普陀区文化专业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已逐渐不能适应全区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队伍综合素质不够全面,拔尖人才还比较少,缺乏一批在市级以上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在人才储备方面,由于各单位缺乏用人自主权,基层文化单位成熟人才严重不足,导致全区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断档现象日益显现。
1、深入生活,挖掘传统文化。
在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创作大题材的能力;能敏锐捕捉时代热点,不断提升创作大格局作品的能力;在放下身架贴近群众上下功夫,不断提升表现百姓真情实感的能力。普陀民间的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礼仪习俗、海岛时令习俗,展示了普陀悠久的历史文化、渔文化、渔港文化,提现了普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需要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脚踏实地,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丰富海洋文艺精品的创作题材和内涵,真正为老百姓所喜爱。
2、重视人才,培养创新意识。
要增强人才培养的执行力,积蓄精品生产的后发力量。虽然普陀区近年来十分重视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文化与市场的紧密度越来越高,要实现精品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注重对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实现文化人才队伍的“全面性”。对于高端人才和急缺人才要制定引进计划和政策,提高物质、精神和政治各方面待遇,真正引得到人才,留得住人才。基层各文化单位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切实解决人才断档现象,为文艺精品创作积蓄新人才、集聚新优势。
3、加大力度,创造良好氛围。
要夯实激励扶持的保障力,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从政策、资金、人力、物力各方面入手,建立健全支持海洋文艺精品创作的系列制度,为文艺精品创作提供可靠保证。重点文艺精品具有投入大、周期长、要求高等特点,只有建立健全各项政策保障机制,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加大对重大题材作品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才能促进各类资源向文化精品集聚。积极推进奖励扶持制度,完善普陀区政府文艺奖——海浪花奖的评奖机制,坚持文艺精品创作申报、立项、评奖、推广的全程督导,最大限度调动文艺工作者的创作能动性。
-文章获浙江省第二十三届公共文化论坛征文三等奖-
吴筱,普陀区文化馆文学干部,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普陀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文学、调研论文、歌词创作,著有散文集《海天尘世》,多件文学作品、论文、歌词获得国家以及省级奖项。
